2015年12月15日 星期二

大乘妙法蓮華經 序品一 -6






「爾時文殊師利。語彌勒菩薩摩訶薩。及諸大士善男子等。如我惟忖。今佛世尊。欲說大法。雨大法雨。吹大法螺。擊大法鼓。演大法義。」

這是文殊菩薩受彌勒菩薩所請,為大眾來作解答。文殊師利同時告訴與會的大眾,包括彌勒菩薩以及諸大菩薩、來參加的這些天龍八部、善男子等。「如我惟忖。」這「惟忖」就是他思量、思惟。「今佛世尊。欲說大法。」佛將要說大乘法要,而且這是大乘中之最上乘,因為直指眾生自心是佛,所以稱為「大法」。此大法如同「大法雨」,能潤澤眾生;如同「大法螺」驚悟眾生,令眾生可以覺悟;如「大法鼓」破眾生的煩惱,震裂眾生的煩惱;演「大法義」,這是讓眾生起正知正見。所以世尊說一乘了義,必然有這些功德,能夠潤澤眾生,使眾生菩提心苗得以增長,使眾生的邪知邪見可以消除。所以你們聽經、你們看經,你就應該要懂得,聽經是能消除邪見的,而不是增長世間知見。
聽佛講經,為什麼能消業障呢?就是能夠提升你的慈悲心,破除你的邪知邪見。「邪知邪見」當然包括你世間的知見,還有佛法講的「能所對待、妄認生死以為實有、......」,這些都是邪見,這些邪見都能夠從你聽經當中去把它破掉。佛法講五利使,「五利使」就是特別指在知見上的錯誤,知見錯誤很好導正,非常容易斷掉,有的人聽經,聽一聽,五利使馬上就斷掉。因為你知見轉過來,這些邪知邪見自然不起了,它可以馬上就斷掉。但是,五鈍使難除。「五鈍使」就是你的習氣,習氣需要透過時間去對治它。所以修學大乘要先講「頓悟」,先頓明自心之理,你錯誤的知見,自然就沒有了。中國的祖師大德在教學人時,他不管你怎麼修行,你問他:佛號怎麼念?打坐怎麼打?事相上怎麼修?他不會跟你講太多,他最重視的是「知見」,你有沒有正知正見。你的知見如果不正,你怎麼打坐都沒有用,你看自古有很多人都在打坐,為什麼有人打坐,他能得禪定、有的人卻著魔、有的人證阿羅漢,釋迦牟尼佛打坐成佛,同樣都是打坐的動作,就是在於他的知見不同。當然,也不能說祖師完全沒有教事相上的修行,只是更偏重在於你的正知正見。知見不正,是沒有辦法修行的,尤其是大乘佛法。學淨土宗也是一樣,修念佛法門,如果你的知見不正,不管你是念得快、念得慢,或是哪位祖師教你這樣念,都沒有用。因為你知見不正,心對於世間還是貪染,你放不下!這就叫「口念彌陀心散亂。喊破喉嚨也枉然。」所以為什麼說:念佛的人多,成就的人少。就是知見不正,不願意學經典、不願意學經教,所以你沒有辦法知道自己有什麼問題、什麼習氣,根本是在盲修瞎練。
現在有一些學淨土的人,他說「他只要念一句佛號,這樣就對了」,這話乍聽之下不錯,可是他對於佛法根本的道理,他搞不懂,自己習氣起來他也不知道,時時認妄為真,迷己逐物,念念在這六塵當中攀緣。他還以為他自己放下了,是在念佛,其實處處著相,分別好醜。所以他雖然念佛,最後只是得點人天福報而已,不會成就,根本原因就是因為知見不正。
世尊說法,必然能夠給大眾真實的利益,而且是大乘佛法的利益。文殊師利菩薩講,世尊即將說大法,「雨大法雨。吹大法螺。擊大法鼓。演大法義。」演暢大乘佛法的義趣,就叫大法義,因為是甚深第一義。

「諸善男子。我於過去諸佛。曾見此瑞。放斯光已。即說大法。是故當知今佛現光亦復如是。欲令眾生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。故現斯瑞。」

這裡先下了一個伏筆,文殊菩薩告訴大眾,也是告訴我們,這個法難信,非常難信!他說他於過去諸佛時,曾經看過這樣的瑞相,世尊放光以後,即說大法。所以「是故當知今佛現光亦復如是。」過去佛將說《妙法蓮華經》之前,一定是做這樣的示現,顯現這樣的瑞相,代表一切法不離自心。從心現百界千如,所以照東方萬八千佛土,一切國土彌不周遍,於光中顯現菩薩因地的種種修行,釋迦牟尼佛亦復如是。顯現這四十九年來,所有教化之事,於一光中顯現。代表所有教化之事,以「會歸一乘」作為其根本,作為其教學的宗旨,所以眉間放白毫光,可見這瑞相的殊勝。這是祖師大德講的。
這是《法華經》發起的〈序品〉,相當地重要,所以文殊菩薩說「是故當知今佛現光亦復如是。」如今放光也是同樣的道理。「欲令眾生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。」要令眾生都聽聞到這殊勝的大法,這法不容易相信啊!即使聽聞了,也不一定能接受。不要說一乘了義之法了,我跟一些學佛人講,跟他說:你學佛不用學世間法,不用學《弟子規》。連這點他就不能接受了,何況是一乘!他怎麼樣就還是堅持,說:「做人還是得孝順」。怪了,我又沒叫你不要孝順。他還是堅持要學世間法來作為學佛的基礎,這種人就是沒有學佛的善根!釋迦牟尼佛在法華會上,就專門喝斥這種貪著世間法的人,「堅受不肯捨」,堅決不願意放下。「不求大勢佛。及與斷苦法。」不願意求法學出離。他會找藉口說:人要相信因果,所以要學《了凡四訓》。其實他是想要求得世間的物質名利,他來學佛不是真正想要了生脫死。所謂的相信因果,「念佛成佛」這就是因果。你要怎麼相信因果呢?因果很簡單,你現在肚子餓了,這是因,吃了飯會飽,這就是果。眾生每天時時都在因果循環中,你還要怎麼樣才相信!所以,這些人心裡就是貪著世間法,我叫他要放下,他根本放不下。
你連世間法,你都放不下;你連二乘都沒有辦法學,何況是大乘佛法,更別說是學一乘了義了。講到大乘佛法,連二乘人他都害怕,有很多的人就是沒辦法信受。他總認為學佛還是得搞搞世間法,所以叫他放下,他覺得很難信,怎麼可能!淨土宗講的念佛,十念、一念頓證阿鞞跋致。講這個給他們聽,他們絕對不信,最可憐的是連他自己不信都還不知道。你要是聽了我講,你肯回頭,你知道自己錯了,你真的放下世間,深信大乘,心不退轉,那你算是開始入門了。肯放下二乘知見、放下外道知見,那你還有救;如果聽了這真話,你還不願意放下,或是連自己沒放下,你都還不知道,那就真的很糟糕了!像很多的人,其實他自己沒有放下,他也完全不曉得,他完全不曉得自己不信淨土、不信大乘。你跟他講,他還說:「我信。」他這「信」,只是嘴巴信。否則我告訴你:世間法要放下,你為什麼不能接受呢?就是因為你不信嘛。佛門淨土宗講:「信願行三資糧」,你連第一個「信」:「相信阿彌陀佛」的這個基礎都沒有了,你怎麼說你願生淨土。教你放下這世間,你都不願意,你就在那裡起大煩惱胡說「人沒做好,怎麼能作佛」!那你看古代的那些人,他做了好人,他作佛了嗎?
佛不是從做人而來,佛從悟心而來,連禪都不是坐臥可得,何況佛。佛豈是做人可得,佛是明心見性。你學一些不了義法,那個不能成就,你這知見轉不過來,跟你講一乘,你絕對不能接受,這裡只是〈序品〉而已,到後面世尊要正式講《法華經》的時候,你必然退席,你就會起大煩惱。因為世尊講這部經,人天驚怖,善根不夠的,會自然淘汰。你不願意聽、不願意學,我也不會留你,釋迦牟尼佛有威神力、有大智慧力,會自然讓你走人-自然淘汰。所謂「是小智已出。眾中之糟糠。佛威德故去。」這個法難信,釋迦牟尼佛會讓你沒辦法聽,或是突然不願意來聽,因為你不能接受,你也沒這個福報善根,所以聽到一乘法,你就起煩惱業障!這部經告訴你:「你就是佛!」大眾很多都懷疑:「我就是佛」?我還有煩惱啊!就已經跟你講,煩惱性空,你偏就是很多疑問。煩惱性空、貪瞋癡性空、戒定慧也性空,告訴你貪瞋癡就是戒定慧,你一定要起大煩惱、一定要謗佛。連舍利弗在法華會上都還起煩惱,你的智慧不如舍利弗啊!所以你要趕快轉過來,求佛加持,發大乘心,求無上道。
為什麼這一品,我們花這麼長時間來講,就是要給你做個發起的由序,讓你在這裡先做個準備,知道將說大法,不是講一般的權乘、一般的小教。所以文殊師利菩薩告訴我們,這是世間難信之法,世間人難信,因為他世間知見放不下。所以你自己要能夠發菩提心,求無上道,沒有聽過的法,要發願去聽、發願去學,要提升自己的道業。在這裡文殊菩薩先給我們講出來,必說一切世間難信之法,故現斯瑞。

「諸善男子。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。」

菩薩要講他過去所見到的,「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。」「阿僧祇」翻作中文叫「無央數」,就是現在人講的:很久很久以前,非常久。

「爾時有佛。號日月燈明如來。應供。正遍知。明行足。善逝。世間解。無上士。調御丈夫。天人師。佛。世尊。」

這裡講佛十個德號,號日月燈明如來,這「如來」是冠在日月燈明下面。「十號」,有些是省略如來,有些是省略世尊。就是省略前後,有好幾種不同的說法,但是都可以講得通,都是佛的德號。這是講過去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。日月燈明的「日」代表定,「月」代表慧,「燈」代表化他,都是光明。定慧化他之德,所以叫「日月燈明」;也代表心性、自性。日光能照天下,月光能照黑夜,日月所不及者,室內燈光能照,所以叫普照一切,

這兩種解釋都講得通,第三種也可以。還有不同的解釋,不同的說法。如來的名號功德無量無邊,可以用權、實二智來解釋,「日月」是實智,「燈」是權智,權巧方便接引日月所不及的眾生,就是指那些沒辦法一下子接受真諦的眾生。所以,對於世間法來說,二乘所說的是真諦法,跟你講涅槃,講苦集滅道,這是真諦;但對大乘來說,二乘那就算俗諦法。為什麼呢?為接引沒有辦法馬上學大乘的眾生,而開俗諦法,它說的「真」,不是真正的涅槃。二乘的涅槃不是真正的涅槃,所謂「我雖說涅槃。是亦非真滅。」二乘的涅槃是諸法唯有滅相,唯是寂滅之相。它是滅掉諸法,心不緣一切法,內守幽閒,住在寂靜地當中,但所緣的境界還是法塵,《楞嚴經》講「猶為法塵分別影事」,所以不是真正究竟法。對於大乘來說,這就是俗諦,《法華經》講叫「化城」,這部分到後面〈化城品〉,就會跟你說明。二乘人所證的如同化城一樣,不是真的寶所。經上說那些商人去尋寶,路上累了,不願意再走下去,所以佛就跟他講個「涅槃」,幻化作一座城池,讓他暫時休息,不是真正找到寶物,這部分講到後面經文時你就會知道。
「如來。應供。正遍知。明行足。善逝。世間解。……」這些就是如來的十個德號。所謂「應供」是應受供養;「正遍知」就表示正知見,遍知一切眾生根欲、根性;「明行足」就是對於修行明了,而且做得圓滿,「足」就是滿足;「善逝」就是善於示現涅槃,令眾生能夠對佛法生欣樂心,對於佛法能夠生珍惜的心;「世間解」就是解世間,知道世間如夢幻泡影;「無上士」:以前稱有知識、有學問的人為「士大夫」,那我們稱佛為「無上士」,也就是有知識者裡面最有知識的;「調御丈夫」就是善調煩惱;「天人師」是天上人間第一之導師;「佛。世尊。」:「佛」是覺悟;「世尊」就是世人所尊敬。這就是如來的十個德號。

那麼,下面:
「演說正法初善。中善。後善。其義深遠。其語巧妙。純一無雜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。為求聲聞者。說應四諦法。度生老病死。究竟涅槃。為求辟支佛者。說應十二因緣法。為諸菩薩。說應六波羅蜜。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成一切種智。」

這裡說的正法,初中後都是善法,但是,初非中,中非後,後非初中,這個要搞清楚,講聲聞乘、辟支佛乘、菩薩乘,三法俱善沒錯,但是菩薩乘不是聲聞乘、不是辟支佛乘。這在《無量義經》裡面就講到,江水、河水、海水。所以為什麼佛先講無量義,雖然跟你講三乘,但是義趣不同,你解的不同,你得法、得果、得道也不同,所以有些人講:小乘的經典裡面,有大乘的內容。其實只有大乘的文字,並沒有大乘的義趣。就像大乘講涅槃,小乘它也講涅槃,名字雖同,但其義不同。釋迦牟尼佛在《無量義經》裡講,雖然都叫涅槃,義趣不同。我給你舉一個比喻,你就很容易清楚了,國小有數學,國中有數學,高中有數學,大學有數學,博士班有數學,同樣都叫數學,但是裡面的內容不同,所以雖然都叫涅槃,但是裡面的境界不同。中國的道教,它也講「空」,也講「無為」,但是它的「無為」是有個「無為」,並沒有離開我相,所以還沒達到究竟。而佛法所講乃是一乘的無為,無為而無所不為,裡面有我、無我,隨緣善立,沒有所謂「我」與「無我」,所以可以方便示現我、方便示現無我,這個就自在了。
所以跟世間所講的「無為」,雖同樣都叫「無為」,講得並不一樣。在佛法裡面有初中後,雖然你在小乘經裡面,你有看到一些好像有講到大乘的東西,但那只是名字同而已,他所結歸並不在大乘,甚至現代人胡說八道,錯導大家,他說小乘的上座部是等於大乘,這種說法是不對的,根本完全搞錯!那些人非但不解大乘,也不了解小乘,兩個他都不懂,才會說出這樣錯誤的知見。

我們這裡跟你講正確的觀念就很重要了,大迦葉尊者從來沒說他的上座部就等於大乘,如果有說,那一定大說特說。所以今人雖看一堆佛書,甚至出家了,他也不解小乘,小乘在修什麼?他並不知道,而且也不解大乘。因為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。所以就知道這些人,對大小二乘都不了解,根本就是個附佛外道,你要懂得,要有正知正見,那些人不懂大乘,也不懂小乘。佛法講初中後雖都是善,但是意思不同。他說:「其義深遠。其語巧妙。純一無雜。」目的都是要攝歸一乘。所謂「其義深遠。其語巧妙。」意思是說「善說比喻,善說涅槃,全都是要接引眾生,都是具足清白梵行之相,都能夠讓你出離。為求聲聞者,說四諦法,度生老病死得究竟涅槃;為求辟支佛者,跟你「講十二因緣,讓你知法唯滅,知這世間唯是滅相,十二因緣本自不有。」知法唯滅,它不有,滅除十二因緣,從這裡證辟支佛果。辟支佛翻作中文叫「獨覺」,或叫「緣覺」,他是觀十二因緣空,所以證緣覺果;為求菩薩者,為諸菩薩說六波羅蜜法,加個「應」,就是「應機而說」,應六波羅蜜。因為他求六波羅蜜,就跟他講六波羅蜜,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成一切種智。

以下講過去佛。
「次復有佛。亦名日月燈明。次復有佛。亦名日月燈明。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。號日月燈明。又同一姓。姓頗羅墮。彌勒當知。初佛後佛皆同一字。名日月燈明。十號具足。所可說法。初中後善。」

復次有佛,也叫日月燈明。復次有佛,亦名日月燈明。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。這是說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都是一樣的,都叫日月燈明,也都同姓,姓頗羅墮。頗羅墮翻作中文叫「利根」,利根也就是顯示他的根器很利、很聰明。這聰明不是世間的世智辯聰,是佛法講的有大智慧,善能曉了諸法性相,通達大慧到於彼岸,這叫利根。文殊菩薩講:彌勒當知,初佛後佛皆同一字,名日月燈明,十號具足,所可說法,「亦如前佛」:亦如第一尊佛一樣,初中後善。

「其最後佛。未出家時。有八王子。一名有意。二名善意。三名無量意。四名寶意。五名增意。六名除疑意。七名響意。八名法意。是八王子。威德自在。各領四天下。是諸王子。聞父出家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悉捨王位。亦隨出家。發大乘意。常修梵行。皆為法師。已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。」

這個是講最後一尊佛,未出家時有八個王子,第一個叫「有意」,第二個叫「善意」,乃至第八名叫「法意」,都是有大乘善根。那麼這個名字,你再去看祖師大德們講的,每一個人的表法有一點不同。「有意」就是有大乘意;「善意」就是善發菩提;「無量意」就是知法無量、知心行無量;「寶意」是以心為寶,所以叫寶意,......等等的,它的意思,都是能夠銷歸自性,所以是依此而立名。這「八王子威德自在,各領四天下。諸王子聞父出家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悉捨王位,亦隨出家。」這些王子也捨棄王位,出家學道,發大乘心,常修梵行,皆為法師,已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。這裡講他的八個王子,就是代表我們的八識、八心王,八心王「見父出家」,就是見聞到如來說一乘法,「眉間放白毫相光。照東方萬八千佛土。」也同時發願隨父出家,發大乘意。八識所緣的境界相分名為「四大」,就是「領四天下」,包含我們這個根身器界,所以這就是這裡的表法,代表八識,我們的根身器界就是八王子跟四天下,「四天下」就是代表四大─地、水、火、風,也可以說這八識具有四智,這就更圓滿了。所以說「各領四天下」,當你迷的時候,名為八識,覺悟的時候轉成四智,能領四天下,能發大乘意,顯示我們的真心本性,本來就具有四智:成所作智、妙觀察智、平等性智跟大圓鏡智。八識本具就四智,但你沒轉過來,它還是八識,現在有一些居士他執定這第八意識就等於是真如,那是他自己打妄想。這也就是玄沙師備禪師所講的:「學道之人不識真。只為從來認識神。」他把第八意識當作是根本,當作是真如,這種正是祖師講的「無量劫來生死本。癡人喚作本來人。」所謂「癡人」就是白癡,腦筋有問題叫癡人。「喚作本來人」,他把第八意識當作是真如,那就跟凡夫沒什麼兩樣了。說「轉」只是名字上用「轉」這字,其實是你正知正見開發出來而已,所以換個名叫做「如來藏」,叫做「第九識」。第九識叫「阿陀那識」,唯識宗有講到第十識,第九識是講「阿陀那識」,就是「白淨識」,《解深密經》裡面說:「阿陀那識甚深細。一切種子如瀑流。我於凡愚不開演。恐彼分別執為我。」可是現代有一些一直批評祖師的居士,還有一些出家人他不學道,學批評祖師,其實是他把這意識搞錯了,他不知道第八意識要轉過來,要透過修行,透過熏習佛法,熏習正知正見,它才會變成白淨識。無明習氣消除,它才能轉,不是現在它帶著煩惱就等於真如了。「體」是真如沒有錯,一切法的體都是真如,所謂「知冰是水。猶賴湯汁以銷融。悟妄即真。尚藉佛慧而熏鍊。」還是要藉由般若智慧,藉由佛法的熏習,把你的習氣給除掉。所以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唯識宗很重要的一部經-《解深密經》中講「阿陀那識甚深細」,裡面含藏眾生無量劫來習氣種子,「習氣種子如瀑流」,他對於凡夫二乘,他不太仔細說明,「我於凡愚不開演」,「凡」就凡夫,「愚」就是二乘,因為他們不曉得有八識,認為六識是互相轉生而來的,認為諸法是四緣生。實際上,若認為諸法四緣生,四緣從何生?「親因緣、所緣緣、無間緣、增上緣」這四緣又從哪來?若從「他」生,如是輾轉,推至無窮,那就變「無因生」。如果四緣它自己能生,那它就變「自然生」,既然自然生,那諸法就不從四緣生,那你說諸法從四緣生,這說法就不攻自破。所以在唯識宗講它這說法是似能立、似能破,而不是真能立、真能破,它不是真正至理。
如果說六識互相轉生,那是怎麼轉?那應該轉出第七、第八、第九、第十、十一、十二、......,為什麼後面的七、八、九、十識,小乘人你不知道?如是輾轉下去,那你應有無量的意識啊!這些都是由祖師大德為我們破斥的,所以知道二乘不究竟。小乘說諸法從四緣生,若四緣從他生,那就變無因,無因則不能說諸法從四緣生。若四緣自己生,那就變自然生,自然生就等於撥無因果的邪見了,所以龍樹菩薩講:小乘學到後來,就會撥無因果變成邪見外道。龍樹菩薩是小乘的論師,他太懂小乘法了,直到他學了大乘他才知道,自己所學從來都是錯的,你們去看《攝大乘論》,《攝大乘論》是無著菩薩作的,他們兄弟都姓天親,世親菩薩是弟弟,以前是學小乘的,是小乘的論師,是千部論師,有幾千部的著述,後來他們都是迴小向大。天親菩薩是無著菩薩去度他的,他學了大乘以後,才知道原來他毀謗大乘罪很嚴重!要割舌頭懺罪!無著菩薩說:你把你的舌頭留下來,用舌根讚歎大乘。所以天親菩薩轉過來了。
看過小乘佛法的人就曉得,根本不圓滿啊!祖師大德已經為我們把它破盡了,諸佛如來已經為我們破盡。小乘只是方便說而已,並不是真實的,學小乘到後來就變無因生。到底世間怎麼來的?他們搞不清楚。有看過祖師大德開示就會懂,你就不會被騙;不是說小乘的完全不對,只是你要知道它不究竟。

「是時日月燈明佛。說大乘經。名無量義。教菩薩法。佛所護念。說是經已。即於大眾中結跏趺坐。入於無量義處三昧。身心不動。是時天雨曼陀羅華。摩訶曼陀羅華。曼殊沙華。摩訶曼殊沙華。而散佛上。及諸大眾。普佛世界。六種震動。爾時會中。比丘。比丘尼。優婆塞。優婆夷。天。龍。夜叉。乾闥婆。阿修羅。迦樓羅。緊那羅。摩睺羅伽。人。非人。及諸小王。轉輪聖王等。是諸大眾。得未曾有。歡喜合掌。一心觀佛。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。照東方萬八千佛土。靡不周遍。」

這一段是時日月燈明如來說大乘經,名《無量義》,跟世尊所做的完全一樣,教菩薩法,佛所護念,說此經已,於大眾中結跏趺坐,入無量義處三昧。這就是要告訴你,佛之前所說的三乘法都只是方便說而已,實際上是要會歸一乘,你不要搞錯了。學《無量義經》不是要你變成去做世間的善事,這是錯中之錯,學《無量義經》是要修學大乘、修學一乘佛法,要能明心見性,而不是變成資源回收、變成開醫院,賣一些醫療用品,那就不對了,那不是真正慈悲眾生,幫助眾生,那些都只是表面而已,就是我們現在人講的「偽善」,甚至是「外道相善。亂菩薩法。」讓大家以為學佛、行菩薩道就是做做善事,這是完全不對的。這《無量義經》你要真正去深入,這一部經相當地殊勝,所以世尊讚為甚深大乘《無量義經》,尊無過上,也是非常尊貴,沒有超過其上的。為什麼?因為所說的都是一乘,所以尊無過上。所謂入無量義處三昧,就是知一切法即心自性,這就是入無量義處三昧,所謂「無量義者。從一法生。其一法者。即無相也。如是無相。無相不相。不相無相。名為實相。」所以,菩薩能夠善住於此,就是名為住無量義處三昧。釋迦牟尼佛入無量義處三昧,日月燈明如來亦復如是,所以身心不動。是時天雨曼陀羅華,「曼陀羅華」就是白色的花,摩訶曼陀羅華是大朵白色的花,加「摩訶」就是大的意思,「曼殊沙華」是紅色花,摩訶曼殊沙華,大的紅色花。「而散佛上。及諸大眾。普佛世界。六種震動。」六種震動代表六根出脫無明,打破無明的一個瑞相,普佛世界六種震動。「爾時會中。比丘。比丘尼。優婆塞。優婆夷。天。龍。夜叉。乾闥婆。阿修羅。迦樓羅。緊那羅。摩睺羅伽。人。非人。及諸小王。轉輪聖王等。」這是講當時候參加日月燈明如來這場法會的大眾,有比丘、比丘尼、有天龍、有人、非人、小王、轉輪聖王。「小王」就是一般的國王稱為小王,轉輪聖王可以稱為「大王」,他王於四天下。「是諸大眾。得未曾有。歡喜合掌。一心觀佛。」這是文殊菩薩說他之前,在日月燈明如來會下所看到的,「爾時世尊同樣的放眉間白毫相光。照東方萬八千佛土。靡不周遍。」跟現今釋迦牟尼佛的狀況完全一樣。

「如今所見是諸佛土。」

就跟今天你在光中見到這諸佛剎土,種種的菩薩行道、諸佛教化,乃至菩薩涅槃,就像前面偈頌所說的同樣,這是文殊菩薩說他過去曾經看過。

「彌勒當知。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樂欲聽法。是諸菩薩見此光明普照佛土。得未曾有。欲知此光所為因緣。

當時候有二十億的菩薩聽法,可見當時候的盛會非常地殊勝,單就菩薩聽眾就有二十億。有些人說:「現在那些外道,怎麼人那麼多,場子也很多!」其實是算少的,講經法會上,人家菩薩隨便一來就二十億、幾百億;外道了不起就幾千人,一、兩萬人而已。大乘佛法就是這麼殊勝,你來參加大乘的講座,不光只是人來聽,天龍八部都在聽,諸大菩薩、他方佛都會隨喜,所以你來到這講堂,你會感覺到不一樣,就是現在人講的「磁場會特別好」,這是真的,有佛光加持,尤其是在末法,能夠聽《法華經》,能夠講《法華經》,都是釋迦牟尼佛加持。能講,不是自己真正有什麼本事,這都佛力在加持。你聽得歡喜,你聽得懂,也是佛光加持,讓你業障暫時不要起來,甚至在法會上直接消除業障,這真的都有佛力加持,是有經典依據的。這裡二十億的菩薩樂欲聽法,是諸菩薩見此光明普照佛土,得未曾有,也想知道這光是何因緣。

「時有菩薩名曰妙光。有八百弟子。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。因妙光菩薩。說大乘經。名妙法蓮華。教菩薩法。佛所護念。」

這時候會上有菩薩,名曰妙光,所帶的弟子有八百個,這時候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,因妙光菩薩所請,所以說大乘經,名為《妙法蓮華》,也就是講這一部經。此經即是如來的正法,如來的全身,所以教菩薩法,佛所護念。不只一佛護念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咸皆護念,護念你,讓你能夠智慧增長,讓你能夠深信大乘,讓你消除災難。讀法華經會消災免難,比你去拜鬼神還有用,比你做法會都有用,這是可以保證的,因為法會的懺本中很多內容是祖師寫的,雖然殊勝,但是遠遠不及釋迦牟尼佛所說。還是佛講經殊勝,所以你讀《法華經》,很多業障都能消掉,什麼業它都能消,你們在讀經前有一首偈:「假饒造罪過山嶽。不須妙法兩三行。」兩三行的《妙法蓮華經》就能消除你「超過山嶽」這麼多的業障,「山嶽」就是高山,這高山我們用最高的「須彌山」來比喻,造罪如須彌山這麼大,《妙法蓮華經》兩三行就把這罪業消掉,所以你讀經都有它的功德,都能開悟,都能見性。讀不懂,沒有關係,我告訴你:求普賢菩薩,普賢菩薩會加持你讓你通達《法華經》,甚至直接為你摩頂授記。

南嶽慧思大禪師十五歲的時候,讀《法華經》讀不懂,所以他就哭啊!喊啊!說:「誰能來教我」!就感得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來摩頂,菩薩摩南嶽慧思大禪師的頭頂,摩了以後,他看《法華經》完全通達。你看南嶽慧思禪師的像,他頭上有一個肉髻,那個就是普賢菩薩摩頂以後所留下來的─「頂成肉髻相」。自此大師對《法華經》完全懂,對於大乘通達無礙。甚至他能為天台智者大師做印證,他是智者大師的和尚,智者大師的修為沒有他高。智者大師在中國是非常厲害的祖師,人稱「東土小釋迦」。但是,南嶽慧思大禪師曾對智者大師說:「你的境界只有我能印證。」既然能印證智者大師,當然修證功夫在他之上。南嶽慧思禪師是讀《法華經》的,很多外道嫉妒他的辯才,拿毒藥害他,他的弟子有些都被毒死,他學法華觀,他用大乘的止觀,他沒事,毒不死他,所以你就知道讀《法華經》的功德,這是舉南嶽慧思大禪師的例子。如果你看不懂,就求普賢菩薩,他會加持你,因為這是普賢菩薩的願,在末後經文部分就會看到。

「六十小劫。不起於座。時會聽者。亦坐一處。六十小劫。身心不動。聽佛所說。謂如食頃。是時眾中。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。」

佛講《法華經》講六十小劫,我們這裡只有七卷的經文,從頭念到尾也不要你六十小劫,大概八個小時而已,你就能夠把《法華經》讀完。當時「聽佛所說」是六十小劫,所以我們現在這《法華經》是精華本。於時會眾不起於座:大眾不起於座,佛也不起於座,而且聽經的大眾身心不動,經六十小劫。這六十小劫聽佛所說,「謂如食頃」就像吃頓飯的時間,這就叫「念劫圓融」。這是小乘法所沒有的,跟小乘人講「一念照入於多劫」,他們體會不到「念劫圓融」。「一一念劫收一切」是這時間裡所有物都能總收,於一念中顯現,這是「念劫圓融」。這是華嚴初祖杜順和尚作的漩澓頌裡面講:「一念照入於多劫。一一念劫收一切。」這就是收長時為短時,所以六十小劫謂如食頃,就像你吃頓早餐一樣,半個小時,聽眾沒有人感覺到疲憊、不想聽,畢竟都是有大乘善根,所以「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」。

「日月燈明佛於六十小劫說是經已。即於梵魔沙門婆羅門及天人阿修羅眾中而宣此言。如來於今日中夜當入無餘涅槃。」

這是日月燈明佛告訴大眾,包括梵、魔、沙門、婆羅門及天人阿修羅眾中而宣此言,「婆羅門」就是梵志。他說:如來把《法華經》講圓滿了,「今日中夜當入無餘涅槃」就是要圓寂,如來的無餘涅槃是真正無餘,一般阿羅漢的涅槃叫「有餘涅槃」,所謂「有餘」就是習氣還沒除掉,不是真正涅槃。

「時有菩薩名曰德藏。日月燈明佛即授其記。告諸比丘。是德藏菩薩。次當作佛。號曰淨身。多陀阿伽度。阿羅訶。三藐三佛陀。」

這是會中有菩薩名曰德藏,日月燈明佛為他授記。佛告訴與會的大眾,他說:這德藏菩薩在我之後接著作佛,號「淨身如來」,多陀阿伽度,「多陀阿伽度」就是如來的印度話。「阿羅訶」就是「應供」。「三藐三佛陀」的「三藐」是「正」,「三佛陀」是「遍知」,也是講佛的十個德號,說德藏菩薩將圓滿成佛。

「佛授記已。便於中夜入無餘涅槃。」

佛授記完後,中夜佛就入涅槃了,

「佛滅度後。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。滿八十小劫。為人演說。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。妙光教化。令其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是諸王子。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。皆成佛道。其最後成佛者。名曰燃燈。八百弟子中有一人。號曰求名。貪著利養。雖復讀誦眾經。而不通利。多所忘失。故號求名。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。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。供養恭敬。尊重讚歎。」

這是日月燈明佛入滅以後,妙光法師持《妙法蓮華經》教化眾生滿八十小劫,為人演說。日月燈明佛八子,就是前面講的八王子,皆師妙光,所以這意思是講八識依般若而轉變,轉成四智。這妙光就代表般若智慧。「妙光教化。令其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於無上菩提堅固道心,皆不退轉。「是諸王子。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。」供養無量百千萬億,這是非常多的諸佛如來,「皆成佛道。」這八王子都師妙光而成佛。所以是八識依般若而轉成智慧,如果不依般若,這八識沒有辦法轉。

其最後佛名曰燃燈,這燃燈佛是古佛。「法王破有,如燈續明」,名為燃燈。破除一切眾生執有的心名曰燃燈,這是燃燈佛的意思。大家讀過金剛經,都知道燃燈佛是釋迦牟尼佛的和尚,世尊的老師是燃燈古佛。由此可知文殊菩薩在很久之前就參加過了這盛會。燃燈佛會下「八百弟子中有一人。號曰求名。」為什麼叫求名?因為他貪著利養,「雖復讀誦眾經。而不通利。」求名就是著名字相。一旦著名字相,你就會像求名一樣,雖讀誦眾經而不通利;著境界相亦復如是。即使你修行,有禪定的境界、念佛的境界,也讓你沒有辦法通利,「通利」者就是見性。所以說「雖復讀誦眾經而不通利」,總是多所忘失,故號求名。所以貪求名利者,你就要小心了。「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。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。供養恭敬。尊重讚歎。」這人因為在佛門有種些善根,所以遇到無量百千萬億諸佛,他對佛法很恭敬、很尊重讚歎。也算是恭敬供佛。我們現在講:還有一點善根。

「彌勒當知。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乎。我身是也。求名菩薩。汝身是也。」

這是文殊菩薩把當初的因緣講出來。這妙光菩薩就是文殊師利菩薩,所以為什麼說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,他也是燃燈古佛的老師,今天再來示現做釋迦牟尼佛的弟子,所以文殊菩薩在佛門裡面相當受到人家尊重,他過去早就已經成就了,號「龍種上尊王佛」,現在示現叫文殊菩薩。燃燈佛是跟文殊學出來的,釋迦牟尼佛叫文殊菩薩應該要叫師公,文殊菩薩是來助佛轉輪。釋迦牟尼佛跟這裡的眾生有因緣,所以文殊菩薩也來幫著教化,做助教,不為名利,真正是為利益眾生,這裡就看他的示現。
求名菩薩是誰呢?就是彌勒菩薩。所以為什麼用彌勒菩薩來請問,因為彌勒菩薩代表世間人貪求名利,見到這瑞相,沒有辦法通達,所以請文殊師利菩薩來做說明,這就是他們兩位的表法。

「今見此瑞。與本無異。是故惟忖。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。名妙法蓮華。教菩薩法。佛所護念。」

所以總結,如今看見這瑞相,跟過去所見一樣,所以知道釋迦牟尼佛必說《妙法蓮華經》。因為過去他作妙光菩薩的時候,就已經看過這樣的瑞相。日月燈明如來顯現這樣的瑞相以後,就講《法華經》,而他當時也是持《法華經》教化八王子直至成佛,然後再來這裡示現作文殊師利法王子,為大眾再請《妙法蓮華經》,再說當初的因緣。大眾是以彌勒菩薩做上首,彌勒菩薩就是「求名」,彌勒菩薩過去生就是貪求名聞利養,所以世尊教他唯心識定,教他觀萬法唯識。在楞嚴經中,彌勒菩薩說:我以諦觀十方唯識,識心圓明入圓成實,遠離依他及遍計執,得無生忍斯為第一。大家可以去看《楞嚴經》,經中有講他過去生都是因為貪著利養,所以佛教他怎麼樣修。既是唯心,他就不攀緣,不貪取了,皆是心性之名相而已,但有名字無有求心,了知萬法唯識,唯識其實就是唯心,「識」是心之用,你覺悟了,它就是作用。實際上,它現在還是作用,只是你迷在用上,所以教你要轉過來。
所以馬鳴菩薩講:阿賴耶識是怎麼來的?就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,名「阿賴耶識」。非一非異,「不可說同」:不可說它等於真如,也不可說不同。可是不懂的人,就會說同,或是說不同。學「生滅唯識」的人,他就會說「不同」,迷失本來了,把識當作真心,所以他就說「一樣」,他不知道心性迷悟之關鍵,所以他認為一樣。變成正如祖師所說:癡人喚作本來人。他就盲修瞎練,毀謗祖師大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