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2月4日 星期四

大乘妙法蓮華經 方便品二-1



妙法蓮華經今解
方便品第二
第一講

〈序品〉從世尊入無量義處三昧,眉間放光,照東方萬八千國土,其中世界,一一皆蒙佛光攝照。光中顯現諸佛如來、諸大菩薩,以及六道眾生,乃至諸佛在因地所行化之事。由彌勒菩薩啟請,文殊菩薩回答。世尊以及過去無量無邊的諸佛,要講《妙法蓮華經》之前,都如是放光現瑞。

這一品直接進入《法華經》的正宗分。《法華經》大致分為三分。其實不只《法華經》,一切的經典,都可以如是判為三分。此經的正宗分是從〈方便品〉第二一直到〈法師品〉第十,總共有九品,都是「開」佛知見。到〈見寶塔品〉第十一是「示」佛知見,〈提婆達多品〉第十二一直到〈囑累品〉第二十二,是「悟」佛知見,最後〈藥王菩薩本事品〉第二十三,到〈普賢菩薩勸發品〉第二十八是「入」佛知見。末後一小段是在這經文四百七十八頁的地方,是流通分,這是法華經大概的科判。

〈方便品〉是如來「開權顯實」很重要的一品,是開示眾生本有佛性,明白告訴我們「十方佛土當中,唯有一乘佛法是了義之法」,其餘都是不了義法。經四十九年的演說,世尊要入滅以前,到了法華會上,才和盤托出。其實,在佛說法的四十九年當中,世尊處處指示「諸法實相」,只是眾生愚鈍,仍舊不能見性。所以才不得已,方便又方便,權巧地開示,所以稱為〈方便品〉,讓你知道:什麼是如來的方便,什麼是如來所要說的真實法。看這一品的時候,你要做好心理準備,如果你不是決定心要學大乘,你不是「深信大乘,心不退轉」的,你看了,你會害怕。即使你不懂,你也不要起毀謗,你更要懺悔你的業障,因為你的心量太小了,你的心不夠開明。所以在正式進入經文以前,先作個提醒。你自己要發大心,要學一乘了義,要能夠明心見性。

「明心見性」是佛教的主旨,這是最重要的。修行人所要做的,就是要達到「明心見性」這件事情。不管你修什麼宗派,你學什麼法門,目的都一樣。因為眾生本有佛性,本來成佛,只是迷惑顛倒,妄認緣塵分別影事,把六塵緣影妄心,當作是自己的真心,才迷己逐物,背覺合塵。

世尊發大慈悲,開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令眾生能夠悟入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。世尊就是為了這件事情,才出現於世。所以你要知道,無論世尊說什麼法,目的就是要讓你明心見性,其他的一切說法、做法都只是方便。

接著進入經文:
「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。告舍利弗。諸佛智慧。甚深無量。其智慧門。難解難入。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。」

世尊出定以後,一開口就告訴舍利弗,我的境界不是你們這些二乘人所能知道的。連學二乘都不行,何況你學世間法、學不了義法。現在佛門很多不懂佛法的人在提倡「人間」的東西,說要作為佛教的基礎。佛說連二乘尚且不得如來的智慧,何況你去學人天法?所以,唯有摒棄你之前的那些邪知邪見,洗心革面,你才能夠契入佛境界。

一開始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,告訴舍利弗。舍利弗在二乘裡面,代表智慧第一。所以告訴舍利弗就等於告訴所有的二乘人,你們的智慧都不如舍利弗,而舍利弗尚且不能了知如來境界,何況其他人?佛告訴舍利弗:「諸佛智慧。甚深無量。」「甚深」是說明:不是淺智,不是小智,不是世間的小聰明,所以稱為甚深。「無量」就是不可限量,不可以計量,所以稱為無量。諸佛的智慧門,「難解難入」。為什麼?因為一旦心中存有知解,就不能入,所以稱為「難解難入」。眾生心中就是存有許多見解,在世間有世間的見解,學佛有學佛的見解,這些見解,無論是世間知見,無論是佛法的知見,凡存有一絲毫軌則,都不能入。

這下你才知道什麼叫〈方便品〉。即使是學佛法,這佛法也都是如來的方便,目的是要你心中不存知解。所以你要是「起解」,你就不能入,所以一切聲聞、辟支佛所不能知。因為聲聞著涅槃境界,辟支佛知法唯滅,都存有所知。凡是有能修所修、能證所證、能斷所斷,皆不能入。不了「煩惱即是菩提」、不了「全妄即是真如」、不了解「無明實性就是佛性」、不了解「幻化空身即是法身」,這些都不能入。因為總是落在「對待、能所」當中,所以說「難解難入」。你用有所得心、用世間心,想要契入佛境界,不可能!有人說佛法的基礎在於孝道,講那種話就是世間心。你們最好搞清楚,要知道佛法的基礎在明心見性。特別是出家人,你的居士問你:什麼是佛法?你要告訴他正確知見。釋迦牟尼佛在法華會上告訴我們:諸佛如來唯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。這「大事因緣」就是「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」,佛出現世間就是為了這件事情。而「佛之知見」就是眾生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。也就是我們常講的:學佛就是要明心見性,不是搞世間法,不是學二乘法。你要讓你周遭的人都知道、讓學佛的人都知道,因為還有很多學佛人不曉得。以為學《弟子規》、《了凡四訓》、《群書治要》...搞復興中華文化,就算是佛法,那還差得遠啊,而且在佛門提倡搞什麼復興中華文化,話是說得不錯,但是這種人背後暗藏著是他對政治的喜好,他這種世俗的行為,對佛教沒有幫助,對復興中華文化也沒幫助,反而還破壞,這種人就是孔子講的智小而謀大,要是按照世俗所講,正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。

所以你要知道,現在佛門很衰敗,哪裡衰敗呢?就是沒有人提倡大乘佛法。不讀大乘經,整天嫌經典太難,出家人不願意看經、不願意學教、也不想念佛、不想修行、只想做法會,搞世間法,只圖養活自己,那你又何必出家?出家是要了生死的。什麼叫「生死」呢?了「生死即菩提」,這才能了生死。如果不了「生死即涅槃」,那生死沒了,還是在門外啊。出家人你受人家恭敬供養,你自己都要注意,所謂「施主一粒米。大如須彌山。」如果你這一生不能夠了脫生死,那就是「今生不了道。披毛戴角還。」身為在家人聽到這樣的話,你也要注意,出家人能披毛戴角還,那還是還得起,還有償債能力,在家人就根本還不起了。你學佛法,玩弄佛法,你還不起。有些人聽到祖師講這警惕出家人的話,就開始罵出家人,那是你在家人搞錯了,這話是祖師策進出家學人,不是讓你們在家人來指責出家人的。所以道理要清楚,哪一些話對自己修行是有幫助的,要記取,不要隨便毀謗三寶、批評三寶,這一點大家要知道。

諸佛如來的智慧,不是聲聞辟支佛所能入。聲聞是聽佛音聲聞法得道。辟支佛翻作中文叫做「緣覺」,觀十二因緣法而了脫生死的,出生於無佛世的時候,叫做「獨覺」,這是辟支佛。雖然這些人都出了三界,但還是不究竟,何況你是凡夫還沒出三界?這裡佛就是要告訴我們,學二乘尚且不究竟,何況你學人天乘!只有學大乘才是究竟的,到後面經文你們就知道了。
「所以者何。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。盡行諸佛無量道法。勇猛精進。名稱普聞。」

這「所以者何」就是「為什麼呢?」因為佛曾經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。那為什麼眾生不能親近?為什麼諸佛如來可以親近?很多人看到這一句,他以為「親近諸佛」就是跑去待在佛的旁邊,磕頭頂禮,就算「親近諸佛」了,這只是事相上。就道理上來看,就是落實佛教,你能持戒、你能念佛、你能斷煩惱,就是親近無量的諸佛。能夠明了實相,就是親近諸佛。因為諸佛如來同一心體、同一智慧。《華嚴經》講:「一心一智慧。力無畏亦然。」所以你能悟本自心,悟了自己的本心,就是親近諸佛;你能斷除煩惱,就是親近諸佛;你能捨棄二乘,捨棄世間的這些知見,就是親近諸佛。所以他說,「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」,這才是真的親近諸佛如來。方便說「跟如來同一用心」,實際上,眾生的心跟諸佛完全是平等,同一心體,無二無別。經典講:「由汝妄想。迷理為咎。」但是因為你起無明、動念,墮於妄想當中,迷失了本具之理,所以妄有差別,顯現出六道四生的不同。若悟菩提,則妙圓明,本無所有。於妙圓明心當中,本來沒有所謂佛與眾生啊。所謂「無佛無眾生」,這個叫親近諸佛,因為諸佛同悟此理。「一即是多。多即是一。」這也是《華嚴經》講的。不光道理懂,而且盡行諸佛無量道法,這就是行菩薩戒,盡行諸佛無量道法。菩薩戒不是世間法,菩薩戒是佛教的根本戒律,這個話很多律宗的人不敢講,為什麼?沒有得戒。你以為你去參加個三壇大戒,參加個菩薩戒你就得戒啦?我們之前講過,有的同修他就會講:我因為家裡什麼事情,有什麼事情,所以我暫時不能來聽經。可是你看到他手上燃著這個戒疤,受過戒了,我們心裡就知道啦,這個連三皈依都沒有,皈依佛都沒有。真正皈依佛的人,怎麼會想到說我世間還有什麼事情,所以我聽經先暫停不要聽,念佛先暫停不要念,這個就是沒有皈依佛啊。在家人如此,出家人也是啊。所以菩薩戒直指眾生的本源心性,所以你讀菩薩戒,是一切眾生的本源,一切眾生的佛性種子。你要成佛,必受菩薩戒,你學五戒,你得的是人身。受聲聞戒,在事相上的,你得的是聲聞。要成佛,必學菩薩戒。這是祖師告訴我們的,哪一個祖師呢?這個祖師非常地厲害,他是智者大師的師父-南嶽慧思大禪師,真正有修有證。南嶽慧思大禪師是天台宗的祖師,他了解《法華經》是普賢菩薩親自來摩頂的。所以你看他的相,他的頭頂上有一個肉髻,那是普賢菩薩摩過頂以後,所留下來的瑞相。十五歲的時候,他就通達《法華經》,得菩薩大戒,他受戒是菩薩來傳的,真正得戒。所以你盡行諸佛無量道法,你都能夠修行,像釋迦牟尼佛一樣。如何能盡行呢?行法無邊,怎麼能盡行?能圓悟一心,就能於一念中,圓修萬行。所以永明大師一百零八堂佛事,不出一心。普賢萬行,不離法界,都是盡行無量諸佛道法,而且勇猛精進,名稱普聞。不是今天做了明天不做,今天修了明天不修,或是有少時間斷。佛修行他是長遠心,我們修行也應當是長遠心。名稱普聞,了解一切名,無不是諸佛名。你能夠諦觀十方圓明,所以你就能名稱普聞。觀世音菩薩講的:「由我諦觀十方圓明。故觀音名遍十方界。」所以一一無不攝歸實相。這真如自性大家都在使用,但是每個人都不知道它存在,覺得很陌生,覺得很不可思議。實際上,每一個人就像你現在在聽經,你現在在呼吸,都是心性、真如自性在起作用,起了作用以後,你不了達自性,認為心外有法,就著相了,心就往外奔逸啦,往外跑啦。說跑也不是真的跑,就是迷情起來了,所以不能夠諦觀,不能夠明心見性。諸佛如來能夠成就這個甚深未曾有法,是依大乘實相來修,依心性來起修,不是亂修一通。你要知道六度當中,如果離開般若度,其餘五度都是魔業。所謂「忘失菩提心。修諸善法。是名魔業。」菩提心者即是般若,所以五度全依般若。如果沒有般若,就像一個人沒有眼睛一樣。中峰國師講的:「具行猶人具眼目。」你要修行就好像一個人要有眼睛,他才能走啊。要能發大願,「願如日月燈光明。依光照燭見分明。行者方能達前境。」這個現在很多人都聽過三時繫念。你要懂得什麼是般若,你才有眼睛,你要能發願,要能契入般若,要能修大行,這願就如日月燈光,能夠引導著你,在菩提道上行走。你依你的大願,你才能知道佛法,你才能保持你的道心不退,直至成佛。所以說依光照燭見分明,這照燭就是光能照耀你的菩提大道。行者方能達前境,你修行才能夠達到最終極的目的—就是成佛。這一段話很多人常常在念,但是不太了解其中的義趣,甚至現在很多學淨土的,都在做三時繫念,但是什麼是般若都搞不清楚,還是做三時繫念,反正有錢收就好,做完了三時繫念,又叫人家去學人天乘學弟子規。所以,自欺欺人,自己騙自己,還騙別人。我們講的話,也許有些人不太愛聽,但是是實話。因為法華會上開權顯實,就是給你講實話。我們精舍是時時刻刻都給你開權顯實,沒有跟你講假話的,沒有什麼那個世間法的,你要在精舍找世間法,絕對找不到,沒有,絕對沒有。有人打電話來,說要請世間書,都請不到,沒有,也沒有庫存,也沒有藏起來,都沒有,那些書進不了我們精舍的門。放不上我們精舍的網站,因為那個太髒了,不要汙染了清淨的道場。

來道場世間心放下,世間知見放下,全心全意學佛,回家亦復如是,把這個氣氛要帶回去,全心全意學佛,世間的事情都放下。事業、學業都放下,都不要在意,讓你的小孩,讓你的家親眷屬都能來學佛,這個最重要。都不要在意,不要放在心上,重點在不要放在心上。事情照做,心不要執著,不要貪染,這個很重要。學大乘的,就是這樣。

所以「成就甚深未曾有法。」
這是世尊他所證入的。

下面講的:
「隨宜所說。意趣難解。」

釋迦牟尼佛契入這樣的境界,隨眾生的機宜而說,眾生不能明了,所以說義趣難解。眾生就是以所知心,所以你看現在有些讀佛學的,很多都是契入不了如來境界,為什麼?他用學佛法是用研究的,佛法是用修的,不是用研究的。你要契入佛境界是修行,你看祖師的註解、祖師的註疏,有沒有說他是用研究的?自己沒有任何的修證,就敢自己寫一篇論文,出來誑惑大眾,裡面都是知見,成就不了,義趣他不能了解。你看廣欽老和尚、你看六祖慧能大師,有沒有寫什麼論文的?人家就是打坐念佛,老實參禪。所以「無心」才能契入,無心是道,你有心,不管你有什麼心,都見不了性。有心,在文字上尋枝摘葉,求知作解,那真的就講的「義趣難解」,你就解不了,你就很容易著相。所以學佛人時時刻刻、在在處處,在一切行持當中,你的心都要空,怎麼空?你現在習氣這麼重,叫它不要打妄想都沒辦法,怎麼空?根器好的他可以一下子轉過來,一般大多數的人,你都要透過念佛,參禪的要老實去參話頭,持咒的老實去持咒,不要打妄想,綿綿密密,不要散亂,這個就做到最基本的無心,無心就能離相,無心就是不著相。那你說念佛著不著相?佛者是眾生本覺理性,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,讓你能夠藉由持名,從有念而入無念,因往生而悟無生,權巧方便,目的是要你不著相。其他的方式亦復如是,參禪參話頭,你說著不著這個話頭啊?你著了你就悟不了性。所以你要知道這些是工具,但是你離開這些工具,你沒有辦法直下見性、直下成道,所以還是藉由這些修行的方式,這就叫做、借假修真,來讓自己能夠從煩惱當中解脫。所以學淨土的,你一定要老實念佛,二六時中老實念佛不要中斷,煩惱來的時候不要管它,業障習氣起來的時候,要能降伏得住,你就能夠契入如來的境界。所以釋迦牟尼佛亦復如是,於一切法、於一切事當中,不存絲毫知解,就能夠成就甚深未曾有法。但是眾生沒有辦法,他就是太著相了,所以說義趣難解,義趣難解。

下面看:
「舍利弗。吾從成佛已來。種種因緣。種種譬喻。廣演言教。無數方便。引導眾生令離諸著。」

他說他成佛以來,以種種因緣,種種譬喻,廣演言教,就是前面講的隨宜所說,用譬喻言辭,以無數的方便。所以你要知道佛的方便是什麼?講佛法,講正法。我們常講的,佛門講的接引眾生的方便,是釋迦牟尼佛講的「種種因緣。種種譬喻。廣演言教。」這講法來接引眾生,不是開個書法班、拼布班、攝影、電腦、泡茶、炒菜,還有按摩,我看到有些道場教按摩、養生,不是用這個來接眾,也不是辦佛化婚禮,佛化婚禮絕對接不了眾生,只會把眾生接在這裡輪迴,綁在這裡輪迴,釋迦牟尼佛絕對沒有辦過一場佛化婚禮,絕對沒有。你看到哪一個道場在辦佛化婚禮,那個道場絕對不如法,絕對是妖魔鬼怪的道場。那犯重戒啊!非常重,在佛門裡面,出家人的戒律,他犯的戒非常嚴重。佛教不是其他宗教,你要去其他宗教,它幫你結婚啊、證婚啊這些,那他們的事情。佛教講的是出離、修道。釋迦牟尼佛是教導眾生,用方便譬喻教導眾生,令眾生悟入實相,所以「廣演言教。無數方便。引導眾生令離諸著。」這令離諸著很重要,就是我們講的讓你不著相,讓你無心。反觀你看現在佛門裡面教的,都是讓你執著的。有人說為什麼《弟子規》不能看?《了凡四訓》不能看?那個不是善法嗎?那個不是孝順嗎?為什麼不行呢?不是孝順、不是善法的問題,是你看了這些東西,你沒有辦法離開執著。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法,教你令離諸著,所以為什麼佛制戒,無論是五戒、是這個八關齋戒,各種的戒律裡面,都教你要熏習佛法,不要看這些世間書,目的就是這些東西會讓你貪著,甚至在菩薩戒講的,你如果去看這些外道二乘,你就破戒,很嚴重啊!退菩薩心,為什麼?你看世間人的東西,你就入到他世間的境界。像大家都看過小說,你看小說的時候,不管你看哪一種,科幻的、武俠的、愛情的,尤其有一些女眾很愛看愛情小說,你看了以後你就會想要追尋那樣的境界,一切法從心想生,看了那些愛情小說,你就會想到要去結婚,要去生小孩,希望能夠碰到你心中的什麼真命天子啊等等的……,看武俠小說的,也有啊,在當代武術界,很多大師都是看武俠小說,啟發他的習武決心,練就一身的武功,所以說從心想生啊。你看世間的這些東西,你就貪著在家裡面,像現在你看很多學佛人,去學了這些《弟子規》啊等等的……,世間的這些東西,他反而沒有辦法來修行,甚至他不敢來修行,他覺得說他這樣來修行,他好像違背世間的孝道,所以我就跟人家講,我說你在搞這些《弟子規》,你不是在罵釋迦牟尼佛嗎?他們聽了很茫然,為什麼是在罵釋迦牟尼佛?我說釋迦牟尼佛出家,你搞的世間的這一套,你不是公然在謗佛嗎?你穿著佛的袈裟你在謗佛,世間人認為釋迦牟尼佛出生,媽媽就死掉了,剋死母親;他要出家,他爸爸不同意,對父親不孝。那你學這個東西,豈不墮在世間愛見分別,要知道這些都是外道在謗佛,在《大方便佛報恩經》裡面就講到,有外道就用這個來毀謗釋迦牟尼佛的正法。現在出家人不弘揚佛經,反而學外道,你要知道「外道相善。亂菩薩法。」你用著釋迦牟尼佛的福報,你穿著他的袈裟受十方的供養,那是因為佛的關係,你還去搞這些世間事,不要說你還眾生,你還釋迦牟尼佛就好了,你還不起!世尊給你福報,是讓你修行的,不是讓你去搞世間事,所以腦筋要很清楚,不要犯戒、不要迷惑顛倒、不要人云亦云、不要一窩蜂,我們這樣一講,他就醒過來,他才知道原來這個東西是不行的,那是在謗佛,你吃著佛給你的袈裟飯,你還在做這個毀謗釋迦牟尼佛的事情,你不下地獄,誰下地獄?連世間人都知道這叫恩將仇報,佛是希望眾生來學佛,不是搞世間事,一定要清楚。一個人,一個出家人、一個學佛人,行住坐臥要對得起諸佛如來,不可以學這些世間的東西,不要學這些外道的東西。你要知道,依法不依人,依義不依語,什麼是義啊?如來的真實義,義趣當中又有人天乘、又有二乘、又有大乘,所以佛教我們依了義,不依不了義,大乘是了義,其他都是不了義。最後教你依心性,不依妄想,叫依智不依識。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分別是識,無分別是智。對境心生分別,隨著分別而不斷地分別下去,就是墮在妄識當中,了達分別之境,分別之作用即是般若,這個就智在起用,那分別就轉成智,所以叫分別亦非意。修行知道佛法是在講什麼,釋迦牟尼佛在教什麼,這個是世尊對我們的開示。佛說法引導眾生令離諸著,你看這個上面講得多清楚,凡是教你貪著的一律不學,教你貪著的就不是正法,因為佛教導眾生的目的是要你『令離諸著』。

下面講的:
「所以者何。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。」

為什麼呢?如來的方便知見,方便是權智,知見是實智,諸波羅蜜,波羅蜜者翻作中文叫「到彼岸」,都已經具足,已經圓滿,所以能夠廣演言教,令眾生遠離貪著。所以什麼是佛法?佛法要讓你遠離貪著,讓你不著世間,不著二乘,亦不著如來境界,這才是一乘了義。如果一個人跟你講的佛法,讓你貪著在世間,這個絕對不對,不管他用什麼善巧方便,用再多的修飾,他講的法讓你貪著在這個世間,這個就不能學,或貪著在境界裡,禪定的境界,打坐的境界,像現在很多小乘的,說他在禪修,那個禪叫小乘禪。小乘禪釋迦牟佛告訴我們,屬於外道,不是正法。後面就告訴我們很清楚的,甚至佛告訴我們沒有小乘,十方的諸佛不說小乘。所以為什麼說〈方便品〉,我剛才講的你要能夠聽聞這一品,你要做好心理準備,跟你想像的都不一樣,不要說你會害怕,舍利弗自己都嚇一大跳!後面第三品講到「將非魔作佛。惱亂我心耶。」自己都感覺害怕,所以後來審察以後,是他自己墮在疑網當中,自己墮在自己的妄想當中,世尊還是世尊,所說的是正法,是自己業障太重,心沒有轉過來,所以聽聞〈方便品〉,一下子他也沒轉過來,到後面佛才為他授記,但是他算是最快轉的,最快轉的。

下面看:
「舍利弗。如來知見。廣大深遠。無量無礙。力無所畏。禪定解脫三昧。深入無際。成就一切未曾有法。」

舍利弗,如來知見,這如來的智慧,知見就是智慧,不是世間人的知見,如來知見廣大深遠,廣大沒有辦法測度;深遠不可窮其底,無邊無底,稱為廣大深遠,無量無礙。諸佛如來,包括釋迦牟尼佛,包括諸佛如來,他的智慧無量無礙,於一切法悉皆通達,通達一切法皆是佛法。這句話你要聽清楚,釋迦牟尼佛告訴你,什麼叫一切法都是佛法呢?知道一切法當體即空,世間法也空,出世間法也空,這個叫一切法都是佛法。你要知道,不是說這個學了這些邪見,學外道,自己貪著世間的,還說一切法都是佛法,你沒這個境界,你打妄語,未證為證,這是大妄語。你真正了解一切法都是佛法,那你一定放得下,不要說能放得下你世間的事,連你這個色身都放得下,你就不會說你沒有時間熏習佛法了,你就不會說你要做這些世間事情很重要,真的了達一切世間都是佛法,那就知道一切世間都是空寂的,《金剛經》講:「如夢幻泡影。如露亦如電。」你能夠悟了這個境界,那你可以說你了達一切法都是佛法,能夠證入這樣的境界,那你是真正了達的,所以稱為無量無礙,沒有障礙。有能所就有障礙,心有所忌妒分齊,分齊,就是在那裡計算分別,有所分限,我們講分限比較白話一點,這就不能稱為無量。無量者,心無分限故;無礙者,心不取相,所以稱為無礙,這諸佛如來的境界。力無所畏,十力四無所畏,這只有圓滿佛才有的,其他菩薩沒有。這十力四無所畏,這十力,能夠通達諸法。無所畏,對於一切境界,一切修持的法式他都通達明白。所以在任何的,我們現在講場合下,任何的境界當中沒有畏懼,十力四無所畏。禪定解脫三昧,禪定,它這個禪定不是四禪八定,是「首楞嚴大定」,首楞嚴大定翻作中文叫「一切事究竟堅固」,稱為「性定」,這是大乘佛法講的禪定,所以你現在看到的一些小乘說他那個叫禪修,那個不是禪,那個其實連野狐禪都不是,那個立相住心,六祖大師講的「是病非禪」。什麼叫禪定?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,這個是禪定。為什麼用六祖?六祖是傳佛心印,告訴我們什麼是大乘講的禪定?不著相、不動心是禪定,不屬於九次第定,不屬於世間的這個禪定。「解脫三昧」,一切的解脫法門、一切的三昧法門、一切的陀羅尼門,深入無際,都能夠深入,都能夠曉了,我們稱佛為「萬德萬能」,稱佛為「大雄」,你看到這個道場的大殿,稱大雄寶殿,如來,我們讚歎他為大雄,就是大英雄,自身的煩惱全部消除,一切的智慧悉皆通達,一切的法門悉皆通達,真正是大英雄,所以「深入無際。成就一切未曾有法。」未曾有就是出世間法,這是如釋迦牟尼佛講他的境界,不光一佛如是,一切佛皆悉如是,成就一切未曾有法。

下面你看:
「舍利弗。如來能種種分別。巧說諸法。言辭柔軟。悅可眾心。」

他能夠以種種分別,巧說諸法,言辭柔軟,悅可眾心,善巧方便為我們開示諸法實相,所以叫巧說諸法。不是巧辯,不是善言巧辯,不是胡說八道,所以他的「巧說」,不是投機取巧。現在有一些人也會巧說,甚至是邪辯才,這你就要注意了。邪辯才都從邪知邪見透露出來的。所以說如來的善巧,這個善-稱性之善,巧說諸法。言辭柔軟,這言辭不是像世間人,他為了要給你推銷一些東西,服務很好,言辭柔軟,那個不一樣。佛說法的言辭能夠破眾生心中的貪瞋癡,使眾生身意柔軟,所以叫言辭柔軟。如來說法的言辭,能夠令眾生身意柔軟,為什麼?能破眾生深重的垢障。不是只說一些好聽話,要說一些好聽話,妳先生很會說,你太太也很會說,他這個柔軟,是把你的道心給柔軟掉,讓你道心不堅固,他也是言辭柔軟。佛的言辭柔軟是包括斷煩惱的這個功能在裡面,他能夠告訴你貪瞋癡性空,告訴你諸法實相,讓你能夠捨除貪瞋癡。所以說如來言辭柔軟,也可以說如來言辭剛猛,為什麼?能破眾生的堅密鎧甲。眾生的我相,眾生的我見,就如同堅密的鎧甲,就像現在的這個戰車上面,複合式裝甲,反應式裝甲,那個都是堅密鎧,在古代稱為堅密鎧,唐朝稱為明光鎧。明光鎧你用長的這個槍槊,沒辦法刺穿它。但是如來說法非常地剛猛,非常地勇猛,能夠破除眾生心中很深重的我相,能夠讓你了達無我,所以說為言辭柔軟。悅可眾心,不是說好聽話,不是說騙話,也不是講笑話,如來不戲論的。悅可眾心,令眾生法喜充滿,叫悅可眾心。如果你聽經,只是要聽一些好笑的,像我知道有一些法師講經,專門講一些好笑的,不正經,那個不叫悅可眾心,那個叫令眾散亂,讓眾生散亂,你聽起來很幽默,實際上你的心是散亂的,你一會聽下來,得不到戒定慧。你聽講經,你能在這裡攝心用功,你得的是戒定慧。講經跟講演不一樣,也不是說相聲,也不是東北講的小品、二人轉,不是,那是另外一種中華文化,但是講經跟那個不一樣。你不是來聽笑話的,也不是聽戲,那些也可以說是悅可眾心,但是是悅可你的世間心,你得的不是法喜,所以佛說法令眾生得法喜。

下面講:
「舍利弗。取要言之。無量無邊未曾有法。佛悉成就。」

這裡總說,總的來說,不可說不可說無量無邊,未曾有法,這未曾有就是第一義,了義之法,佛悉成就。

說「未曾有」就不是眾生凡夫心力所及,不是眾生能夠在凡夫地,能夠曉了通達。那為什麼佛又說呢?他是慈悲眾生,讓你知道對眾生來說是未曾有,從來沒聽過。就像念佛,十念一念帶業往生,這就是未曾有法。可是如果沒釋迦牟尼佛講,你根本不知道,「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。有世界名曰極樂。」如果沒有佛講《華嚴經》,你根本不知道諸佛如來的境界,這些都是未曾有法。你根本不曉得他方世界這些菩薩都是學大乘,他方世界沒有小乘,這些都是未曾有法。你不知道一念能夠頓超,一字陀羅尼能演無邊妙義,這些都是未曾有啊!太多未曾有法。所以「佛悉成就。」
下面進入到重點了:
「止。舍利弗。不須復說。」

一般都是先請後止。這通途人講話,先問問題,你的老師、和尚告訴你,不要問。這裡,舍利弗還沒問,佛就先止。這裡「止」得很有意思。〈方便品〉裡面三止三請,三止三請,顯示如來境界不可言說,所謂「言語道斷。心行處滅。」這個「止」,祖師大德告訴我們的,他不是一般叫你不要問,他說這個「止」的同時,要告訴你:「如來境界不可說」。《證道歌》裡面講的:「說時默。默時說。大施門開無壅塞。」就是指這裡。雖然是止舍利弗,叫舍利弗不要再問,「不須復說」。佛不發一言,但是正是宣說大法之時,所以叫「默時說」;雖然宣說大法,但是不落一言,叫「說時默」,此則「大施門開無壅塞」,開大布施之門,沒有絲毫的壅塞。或是默、或是說皆言佛法。所以永嘉大師講:「有人問我解何宗。」這個是什麼宗旨啊?「報道摩訶般若力。」正是此意。所以這個「止」不是一般你們讀經讀到止,叫舍利弗不要問的意思,那舍利弗後面還很不聽話得問了三遍,要世間人看,舍利弗還問了三次。

這也是釋迦牟尼佛顯示諸法實相,如來境界,沒有辦法用言說。利根的人,在這裡迴光返照,就能夠明心見性,就像大迦葉見釋迦牟尼佛拈花微笑,他就懂了。但是這個釋迦牟尼佛在這裡「止」了舍利弗三次,舍利弗還是不懂,說是「止」,實際上已經的的確確地給你開示出來,諸佛境界不可思議,難解難知啊!義趣難解啊!所以這裡說「止。不須復說。」,就是顯示如來境界,不是二乘所能知、不是用世智辯聰所能知,所以這個「止」是有它的密意,已經在為我們顯示了,不可言說的真如佛性了。

所以他告訴舍利弗:
「所以者何。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。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。所謂諸法。如是相。如是性。如是體。如是力,如是作。如是因。如是緣。如是果。如是報。如是本末究竟等。」

所以這裡其實就已經完全指示眾生的心源啊,不必等到後面。這法華會上的大眾,還有很多人沒有開悟啊,後面世尊再一一地作解釋、作問答。宗門講的再起葛藤,經文一行接著一行,一段接著一段,禪宗祖師講這叫葛藤。樹的那個藤蔓,葛藤纏來纏去,繞來繞去。還有一個意思,這大家就容易懂,我們就講次一點的意思,簡單一點的,諸佛如來的境界,不是凡夫所能測度,怕告訴你以後你生毀謗,所以「止。舍利佛。不須復說。」所以他這裡講:「所以者何。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。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。」就告訴舍利弗,這些二乘的人,你們的程度不夠,不用說了,說了你也不會懂,就是這個意思,下面經文講「究盡諸法實相」。什麼是「諸法實相」呢?一切諸法,皆是實相。一切諸法不出下面的十種,所謂「如是相。如是性。如是體。如是力。如是作。如是因。如是緣。如是果。如是報。如是本末究竟。」不出這十如,一切諸法皆是實相,所以這裡稱為「諸法實相」,所以講「十如是」。這個「十如是」在佛門相當有名。你要了解它這裡的所謂「相、性、體、力、作、因、緣、果、報、本末究竟。」什麼是相?就一切眾生都有他的形貌,不管是有情、無情都有他的形貌。桌子有桌子的這個相,椅子有椅子的相,所以我們現在人叫照相,不管你是用相機照、用手機照,照相,把他的樣子給拍出來,這就是相。性呢?什麼叫性?很多人不知道什麼叫性,譬如說這個木頭裡面,木頭它就有火性,為什麼有火性呢?因為你只要它的緣具足,有温度它就會著火了,它具有火性。眾生有佛性,只要熏習佛法,以佛法為緣,以一乘了義為緣,眾生佛性就會顯現出來;就像木頭被點燃一樣,就像艾草。艾草,你拿著放大鏡,去照這個艾草,在太陽光底下,那它會燃燒,這艾草它就有火性,只要有放大鏡、有太陽,因緣具足或是有光,它就能燃燒,它就有火性;像木頭裡面,花草樹本當中有水性,因絞就成水,所以你可以打這個果菜汁,生機飲食,因絞就成水,這個性就是指這個意思,所以說眾生都有佛性。

如是體呢?體就是它的這個體質、形體,就像人他有四肢、他有五官,他有形體,雖然有這個體,但是每個人都有四肢,每個人都有六根,但是相就不一樣,臉相就不一樣,體就是它的形體。力呢?就是它的作用,力用,你的手它的力用是什麼?拿取、抓取,或是握拳,或是等等的……動作,這是它的力用。作呢?就是造作,造作。眾生都有心念,他能造作,所以叫「如是作」。「如是因」凡事都有它的因,生起的因素。「如是緣」都有它生起的緣,它生起的外在環境,就像種子,種子是因,它要發芽必須要藉由陽光跟水,行光合作用,它才能夠發芽,這就是緣,發芽以後開花結果了,這就是果報。所以這個報呢?你種善念就善報,起惡念就惡報,學正法就成佛,學世間法就還是墮落在世間,這個都是報。凡事都有開始、都有結束,開始稱為本,結束稱為末,這比較接近於時間。所以諸法不出這十大類,這十大類皆是實相,這樣講起來就非常地清楚,所以叫如是相、如是性、如是體、力、作、因、緣、果、報、本末究竟,皆是如是。你要知道這個相即無相,所以相如是;知道妙性天然,所以性如是;知道體是真常,體如是;知道力用稱真,所以力如是;知道作而無作,所以作如是;知道因本無生,所以因如是;知道緣起性空,緣如是;知道果不離因,因是無生、果也是無生,所以果如是;知道業性昭然,造什麼因受什麼報,皆是心的作用,這叫業性昭然。所以為什麼說懂得佛法的,一定明白因果,以真如自性為因,所以業性昭然,循業發現,就報如是。始終一際,本末如是,你了達始終一際,所以本末它就與真如相應了,剛才講本末就是始終的意思,開始跟結束,始終是一際。什麼叫始終一際?很簡單,大家都有,你作夢的時候,晚上睡覺,有的時候作夢才十分鐘,但是你在夢中的境界,好像過了幾年、幾十年,甚至夢回到過去,這開始跟結束,過去跟未來始終一際,都不離這念心,所以本末如是,本末皆稱究竟。這是佛門講的「十如是」,顯示諸法實相。所以你就知道,學佛這個諸法實相你要了解,你才能不著相。了達諸法實相,你就能不著相,眾生就是不了。所以學佛要聽經,你不要覺得很困難,這些講得都是我們本來的境界,沒有一絲毫是從心外而來的,沒有一絲毫是別人創造的,統統都是我們自己家裡面的事情,只是你迷失了太久,你離家太久,所以對於諸法實相不能了達,不知道「諸法即是實相」。這個詞常常在念、常常在聽「諸法實相」,你不曉得「諸法即是實相」,所以佛在這裡告訴我們「十種如是」,教我們要能夠如是觀察,所謂「唯佛與佛乃能究竟」。這個佛兩種意思,一個是究竟圓滿佛,一個是眾生即佛。釋迦牟尼佛是圓滿佛,我們眾生是理即佛,「唯佛與佛乃能究竟」也就是一切眾生都能夠跟佛一樣。所以《華嚴經》講: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。」你既然具有如來智慧德相,你必然能夠究盡諸法實相,所以叫「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。」不光只是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、藥師佛,一切眾生皆能,所以也告訴舍利弗,也正是因為這個道理,所以釋迦牟尼佛後面為舍利弗、為大迦葉、為須菩提等,開演諸法實相,為五百弟子、為末世的眾生授菩提記。只要聽聞《法華經》,乃至聽聞一句一偈,皆成佛無疑,這不可思議法門啊!所以不是只有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才究盡諸法實相,他們所究竟了解、究竟證入的諸法實相即是眾生本具的諸法實相,所以說佛是眾生心中的佛,眾生是佛心內的眾生,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。從字面上講,好像是只有佛跟佛才能知道,舍利弗你們不懂,但從實際理體上來看,眾生即佛,佛即是眾生,所以唯佛與佛乃能究竟,也就是一切眾生,最終都能究竟通達諸法實相,這是《法華經》,成佛的法華,必然具有究竟了義,所以你不能著相。你一著相,你著在文字相,你就看不懂,要了解眾生即佛。如果你不了解眾生即佛,或是認為眾生與佛有異,眾生與佛有所差別,你這個是謗佛,這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。如果你分別有凡有聖、有眾生有諸佛、眾生不及諸佛,你這個都是在毀謗諸佛。所以這裡講「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」,這個道理很深,不是你乍聽所能解。你要曉得眾生都有佛性,所以你現在念佛、你現在修行一定作佛,沒有不成佛的,何況你聽聞《法華經》,釋迦牟尼佛講的:只要聽聞《法華經》,每一個眾生皆成佛,他在法華會上授記。經文講:「乃至於一偈。皆成佛無疑。」所以你們能來聽、能來參加,確實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因緣,種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善根啊!成就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!我們之前講過:勝過你供養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的眾生,從出生一直到八十歲,滿恆河沙的七寶供養,然後令他成就阿羅漢;你能來聽聞《法華經》,即使你是輾轉第五十個人聽到,能隨喜法華經的功德也超過於彼百千萬億分,何況你能親自聽聞,這個功德確實唯佛與佛乃能究竟。因為諸法實相唯佛與佛乃能究竟,所以能來聽聞,這個功德也唯佛與佛乃能究竟。所以這裡講的是重點中的重點,精要中的精要,你就知道世尊出世,出現在這個世間為的是什麼?你就看到現在的佛教,它在搞什麼?做的都是背師叛道、裨販如來的事情。很多同修來跟我講:找不到講正法的,我也老實告訴他:我也找不到,只有我能保證我講正法,別人我也不敢保證。你聽一聽好像是依著祖師大德的經教裡面講的,稿子寫得不錯、背得不錯,一看就知道他是用背的,但是講到諸法實相義趣的時候,我們就體會到「實相之理,魔不能說」。不是這些外道所能說,一講到心性之理,他就變成世間法了。還有一些他也不講經,現在在佛門他就做法會,騙錢,我不是說所有做法會都騙錢,你沒給人家真正的佛法,這欺騙眾生啊!你不要看他掛什麼長老,那都神棍。那天我看到有一個佛教的訊息,寄來我們精舍,放在檯子上我看裡面內容,寫著佛教講的孝順就是洗腳,這作踐佛法,都是出家人幹的。做法會給人家開價收錢。釋迦牟尼佛超度眾生都沒給眾生收過一毛錢,你有什麼功德、你有什麼境界,供養你得多少福報,幾許福。所以你要知道,不要被這些神棍給騙了,他把你找去,他說他接眾,接進去了,什麼佛法都講不出來啊,變成說佛法變成世間法……孝道。孝道是什麼?洗腳。洗腳,那洗腳機就可以洗了。這些人將來果報絕對在地獄道,裨販如來,出賣佛教形象,我們講的賣佛菩薩形像。我們受菩薩戒的,要救贖啊!要幫助佛教,讓大眾知道佛教是在幹什麼的,這就是救佛教形象、救佛菩薩形像。佛菩薩形象不是搞世間法,是讓你究竟了解諸法實相,這是真實義趣,讓你知道眾生本來就具有佛性。佛教不是做法會,我不反對做法會。我要先講:我不反對做法會,法會很莊嚴,但是不能夠只有做法會,還要講修行。做法會,你不要給人家收錢。釋迦牟尼佛超度眾生、幫助眾生,都沒在給眾生收錢的。還有一些講經的,看了幾行佛經,就趕快寫一篇自己的什麼他的講記、論文啊,上面寫「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。」這是盜三寶物,偷常住三寶的東西,為什麼呢?釋迦牟尼佛的法怎麼到你那邊變成你的版權、你的獲利了呢?所以你看我們依祖師講的、依佛教誡,我們的講經、開示的內容、文章,全部都是授權給大家翻印,你都可以翻印、你都可以流通,我們不會收版權費,任何人不得主張版權,包括我俗家的人,都不可以主張版權是他的,不然你就是盜三寶物,這是把這個醜話先講在前面。所以你不可以去侵佔佛菩薩的智慧,偷盜法寶物。偷盜好幾種:偷佛物、偷法物、偷三寶物。人家是要供養經典的,是要使正法可以流通的,釋迦牟尼佛也是要使正法流通,結果你給它設上了版權,你的經書不准人家翻印、你的佛號不准人家翻印,你都是偷佛菩薩的東西,你這個罪報勝過殺八萬四千父母,你怎麼孝順都沒有用,你使正法不能流通。當然這些人也是邪知邪見,不要流通也最好,他們的邪見不要流通最好,但是如果你障礙了正法流通,你印經、印經文、你印祖師大德的開示,你後面加註了你的版權不准翻印,世間法律不會追究你,因果肯定會追究你,而且是很重,這個罪報,我告訴你勝過殺八萬四千父母。你在家你要是殺父母,你都是墮地獄道,墮阿鼻地獄,殺八萬四千父母的罪,非常非常地重!你偷盜三寶物,你敢在佛門裡面,你主張你的版權再獲利的話,你的罪過比殺八萬四千父母,還要不曉得重多少倍!所以三寶物不可以偷,要使正法可以流通,不可以拿來獲利,不可以拿來自己養自己道場,這個很重要。你要知道,你這一生能夠聽聞佛法,縱然沒有成就,佛也對你是大恩大德。沒有成就,是你沒有好好修,你怎麼可以再裨販如來,再偷三寶的東西。所以現在的佛門,居士要去要求出家人要聽聞正法,你要求他給你講正法,他就不敢跟你講世間話,你有受教權。佛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,你有受教權,你請他給你講一乘了義。居士要倒過來要求出家人,你要聽正法,只要他給你講那些世間法、世間話,你就不要聽,不要親近他,不是善知識,不要護持他,護持他沒有功德。所以居士自己要要求,這叫護法,護持正法。護持正法我常講不是只有拿錢,要付出行動。你親近哪一個道場,你要要求這個法師,讓他給你講正法。他如果不會講,那你就不要親近他,講的跟經典不一樣,那你就不要親近他、不要供養他,盡量不要供養,沒有關係,你這才有功德。你不供養他,才有功德;供養他,還有罪報,你幫助他邪見,幫助他邪見流通,你有問題啊。就跟你印那些淫書是一樣的,印一些這種邪知邪見,那個罪報很重啊!所以你對於知見不正的道場不要去;知見不正的出家人不要護持,這個才是真正的功德。你才有功,對佛教有功,對眾生有德。多送正知正見,多流通正法也是功德,對佛教有功,對眾生有德。要曉得這個《法華經》,釋迦牟尼佛的用心。你不讀《法華》,不解如來救世的徹底悲心。他知道眾生本來是佛,迷惑顛倒,到現在變得這付德性,所以不斷地善巧言辭方便開示,就是要眾生了達諸法實相。我們深受佛恩,自己就要努力地去學,這叫報佛恩。不光以自身的內財、外財來護持,出錢、出力,除此之外還要來落實佛法、來修學佛法,這個就是報佛的恩。